以书润心,与智同行

发布于:2022-11-22 点击量:1461

        王安石说过“读书谓已多,抚事知不足”,人类的文明能够薪火相传离不开书籍的力量,离不开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知识的崇尚。如今,科技的发展让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展,书籍作为传承知识这种古老的途径,逐渐式微。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更应当清醒的认识到,读书明智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    用读书丰富个人心灵。古语有云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”。心灵的荒芜往往是因为知识的贫乏,读书,可以从他人的视野中增长见识,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;读书,亦能够从他人的经验。中获得启迪,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。读书,还能够在喧闹的生活中还给自己心灵的沉静,用停一停想一想的方式告别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的急功近利,让心灵“归零”。因此,我们应当营造出“多读书、好读书、读好书”的良好氛围,让“以读书为荣,以读书为乐”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、一种自觉。

           用读书激荡社会火花。科技的发展给社会一剂强心针,让全人类的发展极速前进,在这种快速更迭中,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,我们快步向前,不知方向,跟风、盲从,缺乏创新,让社会发展“蹄急”而“步不稳”。碎片化的时间让我们无法静下心来,忽视了读书与思考的力量,在短期之内貌似造就了发展的奇迹,却葬送了知识带给我们的思索、回味与创新的力量。“终日乾乾,与时偕行”。要想可持续发展,我们就应当推崇读书,向往知识,让读书思考给社会发展以创新的力量,让智慧激荡社会的火花。

        用读书焕发民族风采。“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,那么,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。”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,阅读关乎个人发展的同时亦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未来。曾经,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 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,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看极其深远的影响,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,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。而现下,“移动阅读”时有发生,“碎片化阅读”成为主流,真正高质量的深度阅读却并不多见,全民阅读已经为我们敲醒警钟。如今,推动全民阅读,构建书香社会恰逢其时。

          “种下满地金黄的庄稼,才是为旷野除草的最好办法”。作为青年人,我们唯有种下知识的庄稼,才能扫除心灵的杂草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“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的启发,让人滋养浩然正气”。如今,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,我们唯有以书润心,与智同行,才能真正强大自己,为民族崛起担起重任。书如梅,淡雅而挺立,只把春来报;书如友,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黄昏,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人生。于书海之中漫游,诵读仓央嘉措“转山转水转佛塔,不为修来生,只为途中与你相见”的情深;感慨世显长平“在生愿作鸳鸯鸟,到死如花也并头”的不弃;遥想泰戈尔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,不是树与树的距离,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,却无法在风中相依”的悲切;感慨辛弃疾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懵懂。古人读书勤奋刻苦的故事很多。孙敖的“悬梁”、苏秦的“刺股”、孔子的“韦编三绝”、匡衡的“凿壁偷光’都是刻苦的典范;陶渊明说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。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柳永说: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亦是勤奋的楷模。培根说:“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,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,而对一些好书则要反复地读。”好书如山,可震慑自己的心灵。当然,兴趣也很重要,失去兴趣,那再好的书也只是空口白话,味同嚼蜡。故读书之法见仁见智,只要领悟书中精华即可。午后的校园,温暖而宁静,闲暇之余,捧一本好书,晒着阳光,细细品读,颇有“悠然见南山”之意境。自古不乏诸如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的教诲,无奈众多学子却不愿沉醉其中。常言道,书到用时方恨少,对于学生而言,课堂已经再不能容下我们求知的欲望,且日新月异的社会也不断要求我们用丰富的知识迎接挑战。此时,唯有寄希望于书本,任其带我天南地北,上下五千年。


参考咨询1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参考咨询2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参考咨询3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参考咨询4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